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1持續的修習:圖解
只要有恆心,持續的修習止觀雙運,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並非難事.如下圖所示,只需日常生活中以正念來深觀我們的五陰造作,即以因緣觀無常想來深觀,因最終皆會發現萬事萬物的不確定性,即進而厭離,放下和超越五陰的結縛,有了這個打開人天結縛的功夫後,當然可以輕安的在三界中出入自在,更進而體認無我後,一定會來到最後的無住生心,視人猶己,慈悲為懷,得大安心及大自在心.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0等值交換理論 by 阿甲
佛法中已明確指出三法印是法界的基本準則,
只要經由聞思修證將此準則內化即可熄滅無常火,
但是對於投身紅塵俗世之眾生,
此出世法總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之疏離感,
吾友阿甲,對於出世/入世之法皆有所心得,
特提出等值交換理論以闡釋入世法之要訣,
對於出世/入世法之界接及融合大有助益.
等值交換理論的基本立論(可成一家之言哦!)
交換要等值,等值自無爭;無爭就祥和,祥和就平安。
人,活著就會有需求;有需求就要交換,要交換就要有本事;本事有大小,本事大小靠精進。
只要經由聞思修證將此準則內化即可熄滅無常火,
但是對於投身紅塵俗世之眾生,
此出世法總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之疏離感,
吾友阿甲,對於出世/入世之法皆有所心得,
特提出等值交換理論以闡釋入世法之要訣,
對於出世/入世法之界接及融合大有助益.
等值交換理論的基本立論(可成一家之言哦!)
交換要等值,等值自無爭;無爭就祥和,祥和就平安。
人,活著就會有需求;有需求就要交換,要交換就要有本事;本事有大小,本事大小靠精進。
9痔瘡自理經驗的心得分享
不論內外痔,一旦因火氣大所導致的折磨感,真的是難以形容.以下為幾點心得分享,
1.大號後儘量用水沖洗,因為衛生紙的使用可能刺激患處,而加劇病情.
2.良好的睡眠是對抗痔瘡的法寶;所以連續的不良睡眠對痔瘡是誘發的主因喔.
3.痔瘡栓劑是發病時的利器,一旦發覺痔瘡的發病讓你痛苦,建議你到西藥房去買栓劑,於每日睡前使用(記得輕柔緩慢的塞入,最後可稍微偏斜的完全塞入),連續使用三日應該會有明顯效果,配合睡眠調整,五日應該是一個療程.
1.大號後儘量用水沖洗,因為衛生紙的使用可能刺激患處,而加劇病情.
2.良好的睡眠是對抗痔瘡的法寶;所以連續的不良睡眠對痔瘡是誘發的主因喔.
3.痔瘡栓劑是發病時的利器,一旦發覺痔瘡的發病讓你痛苦,建議你到西藥房去買栓劑,於每日睡前使用(記得輕柔緩慢的塞入,最後可稍微偏斜的完全塞入),連續使用三日應該會有明顯效果,配合睡眠調整,五日應該是一個療程.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0法次法向
三法印,四聖諦,四念處,五陰,六入處,以上就是我們修行的法次法向,從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依次而行,最終即可得解脫自在.
以下則是空海法師就阿含經的說明:
...什麼叫做「法次法向」?「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色」只
是一個代表而已,亦即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都能夠逐漸地去體悟,而導向厭離、離欲、
滅盡,也就是體證「三法印」,然後解脫自在,按照這個次第步驟逐步進入,叫「法次法
向」。「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所謂「見法
涅槃」就是現法、現在、現世解脫,佛陀、佛教所講的見法、開悟,真正的開悟、真正的
見法,就是你要從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夠去看到「三法印」,然後真正能夠契入涅槃寂
靜。「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證解脫」才叫做真正的開悟,這樣就能夠現世解脫
自在。見法,一定是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你才能夠見到法,「現法涅槃」就是現世解脫。 所以,原始佛法講的都是現在的,不是未來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的。
以下則是空海法師就阿含經的說明:
...什麼叫做「法次法向」?「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色」只
是一個代表而已,亦即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都能夠逐漸地去體悟,而導向厭離、離欲、
滅盡,也就是體證「三法印」,然後解脫自在,按照這個次第步驟逐步進入,叫「法次法
向」。「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所謂「見法
涅槃」就是現法、現在、現世解脫,佛陀、佛教所講的見法、開悟,真正的開悟、真正的
見法,就是你要從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夠去看到「三法印」,然後真正能夠契入涅槃寂
靜。「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證解脫」才叫做真正的開悟,這樣就能夠現世解脫
自在。見法,一定是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你才能夠見到法,「現法涅槃」就是現世解脫。 所以,原始佛法講的都是現在的,不是未來的,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的。
1無我無我所不相在!
記得隨時提醒自己的正念!
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了悟「無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於
是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就是解脫者所處的三個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涅
槃寂靜」就是他順著大自然的法則,跟大自然的法則溶為一體,然後不在那裡背道而馳, 不在那裡海中鑿河,這是三個法印的前後連貫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無我」、「無我所」,慢慢去體會這個我不能夠去改變大
自然法則,也沒辦法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緣而存在,慢慢進一步深刻去體會到「無我」,
連我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又能夠去主宰什麼?!我能夠去主宰誰?我連自己都不能夠
主宰了,我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麼有
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夠有能力去主宰別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夠去主宰
誰?!為什麼「無我」、「無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緣在一起,要互相尊
重,彼此都不是誰的附屬品,這個「所」就是附屬品、我的東西,太太不是我的啦!先生
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認為說我們結了婚之後,你就是我的、我的人,於是理所當然就應
該聽我的話,背後都是我們有一個我慢,想去主宰對方,我們的「意思食」想去吃對方。
所以,當你慢慢去看到這些之後,你會怎麼樣呢?以一個平等心來尊重對方,大家有緣在 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空海法師]
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了悟「無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於
是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就是解脫者所處的三個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涅
槃寂靜」就是他順著大自然的法則,跟大自然的法則溶為一體,然後不在那裡背道而馳, 不在那裡海中鑿河,這是三個法印的前後連貫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無我」、「無我所」,慢慢去體會這個我不能夠去改變大
自然法則,也沒辦法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緣而存在,慢慢進一步深刻去體會到「無我」,
連我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又能夠去主宰什麼?!我能夠去主宰誰?我連自己都不能夠
主宰了,我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麼有
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夠有能力去主宰別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夠去主宰
誰?!為什麼「無我」、「無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緣在一起,要互相尊
重,彼此都不是誰的附屬品,這個「所」就是附屬品、我的東西,太太不是我的啦!先生
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認為說我們結了婚之後,你就是我的、我的人,於是理所當然就應
該聽我的話,背後都是我們有一個我慢,想去主宰對方,我們的「意思食」想去吃對方。
所以,當你慢慢去看到這些之後,你會怎麼樣呢?以一個平等心來尊重對方,大家有緣在 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空海法師]
0何謂繫縛
前念今心後念念念相續不斷是名繫縛.這個說法是在六祖壇經中令我震撼的一句話,因為對煩惱給了明確的定義.至此我也知曉"凡所有受,悉皆是苦"的意含,因為不論苦受或樂受,只要我們粘著於它,無法放下,終究是無法輕安,造成吾人的痛苦.
0苦集滅道-修行的動力
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基本上是探討苦的本質,以及不再受苦的方法。
先認識苦,觀察苦,面對現實,瞭解、觀察、體悟苦的存在。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是逃避這個現實的。
這是苦諦的內容。
接下來,探尋、瞭解苦因,避免造作苦因,才能避免產生苦果。
這是集諦的內容。
滅諦說明了斷滅苦因苦果的狀態。
道諦是說明如何斷滅苦因苦果的實際作法。
先認識苦,觀察苦,面對現實,瞭解、觀察、體悟苦的存在。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是逃避這個現實的。
這是苦諦的內容。
接下來,探尋、瞭解苦因,避免造作苦因,才能避免產生苦果。
這是集諦的內容。
滅諦說明了斷滅苦因苦果的狀態。
道諦是說明如何斷滅苦因苦果的實際作法。
0五陰熾盛,六根抓取!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具體來講,就是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口、意,常常一直在衝動、衝動、衝動,很難停得下來。除了我們身心的衝動以外,我們常常一跟境界接觸,就是跟境界黏在一起,然後又被境界牽著鼻子走,作不了主。常常在事情發生了之後,到後來才去後悔, 或是這樣後知後覺,這就是五受陰的苦,常成為境界的奴隸、作不了主。[ 空海法師]
具體來講,就是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口、意,常常一直在衝動、衝動、衝動,很難停得下來。除了我們身心的衝動以外,我們常常一跟境界接觸,就是跟境界黏在一起,然後又被境界牽著鼻子走,作不了主。常常在事情發生了之後,到後來才去後悔, 或是這樣後知後覺,這就是五受陰的苦,常成為境界的奴隸、作不了主。[ 空海法師]
0十個結縛
一、身見:也就是眾生在五蘊等法中,生起「有個實體的我」之妄念。
二、疑見:也就是懷疑佛陀與他的教法(宗內來說,懷疑師尊與他的教法)。
三、戒禁取見:相信只有外在儀式(包括宗教儀式與苦行苦修的形式)才能帶來解脫。
如果能斷除這三個結縛,就是佛典所言「入流者」(須陀洹),不會投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類行者頂多人間或天界投生七次,就可以達到究竟解脫。(七次,時輪金剛法?)禪修這三個結縛,稱為須陀洹道,成功瓦解後,稱為入流果或須陀洹果。
第二階段,減弱三毒:除了已經斷除前三結縛,並沒有進一步斷除其他結縛,只是減弱了三個根本煩惱「貪嗔癡」,還是偶爾生起,不過不會隨之起舞流轉,而且程度都很弱。
如果能進而做到,就會成為「一來」(斯陀洹),只要在人間或欲界天轉生一次,就可以達到究竟目標。禪修減弱三毒,稱為斯陀洹道,成功達成減弱的淨化,就是斯陀洹果。
四、欲貪
五、嗔恚
第三階段能斷除「欲貪」與「嗔恚」,就可以達到「不還」(阿那含),因為這兩個善於偽裝、躲在顯意識、潛意識之中,只要能移除他們,或者看穿他們最微細的偽裝,都可以讓自己達到永遠不會再來這個世間。同時,這種人自然會轉生到色界天裡面崇高的淨居天(五不還天之一),並且在這裡達到究竟涅槃。禪修這兩個結縛的過程,就是阿那含道,成功瓦解這兩個結縛,就是阿那含果。
六、色貪
七、無色貪
八、慢
九、掉舉
十、無明
二、疑見:也就是懷疑佛陀與他的教法(宗內來說,懷疑師尊與他的教法)。
三、戒禁取見:相信只有外在儀式(包括宗教儀式與苦行苦修的形式)才能帶來解脫。
如果能斷除這三個結縛,就是佛典所言「入流者」(須陀洹),不會投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類行者頂多人間或天界投生七次,就可以達到究竟解脫。(七次,時輪金剛法?)禪修這三個結縛,稱為須陀洹道,成功瓦解後,稱為入流果或須陀洹果。
第二階段,減弱三毒:除了已經斷除前三結縛,並沒有進一步斷除其他結縛,只是減弱了三個根本煩惱「貪嗔癡」,還是偶爾生起,不過不會隨之起舞流轉,而且程度都很弱。
如果能進而做到,就會成為「一來」(斯陀洹),只要在人間或欲界天轉生一次,就可以達到究竟目標。禪修減弱三毒,稱為斯陀洹道,成功達成減弱的淨化,就是斯陀洹果。
四、欲貪
五、嗔恚
第三階段能斷除「欲貪」與「嗔恚」,就可以達到「不還」(阿那含),因為這兩個善於偽裝、躲在顯意識、潛意識之中,只要能移除他們,或者看穿他們最微細的偽裝,都可以讓自己達到永遠不會再來這個世間。同時,這種人自然會轉生到色界天裡面崇高的淨居天(五不還天之一),並且在這裡達到究竟涅槃。禪修這兩個結縛的過程,就是阿那含道,成功瓦解這兩個結縛,就是阿那含果。
六、色貪
七、無色貪
八、慢
九、掉舉
十、無明
0四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 食,四者識食。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 有不生不長」。
0為何團團轉,皆因繩未斷
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裡的老禪師。
來到禪院,他與禪師一邊品茗,一邊閒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禪師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禪師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老師父,我驚訝的是,您怎麼知道?」
後生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子,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牠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您既沒看到,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隨口便答對了。」
老禪師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 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
來到禪院,他與禪師一邊品茗,一邊閒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禪師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禪師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老師父,我驚訝的是,您怎麼知道?」
後生接著說:「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子,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牠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您既沒看到,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隨口便答對了。」
老禪師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 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
1厭離,放下,超越-各種解脫的實作法
為了離繫,我們總是用深觀無常而可得厭,離欲,滅盡,涅槃.至於放下或超越,也是同樣的意含,皆是在認清萬事萬物的本質空性後,而決然放下而超越各種境界.
有時候我們覺得已經放下了,其實往往放下的只是外在的實體,如錢財等,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放下感受等.總的來說,放下的對象應該包含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皆是放下的標的,真的,要時時練習.
有時候我們覺得已經放下了,其實往往放下的只是外在的實體,如錢財等,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放下感受等.總的來說,放下的對象應該包含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皆是放下的標的,真的,要時時練習.
2空 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清淨
對應到初果至四果的體證,首先因緣觀無常想而得空三昧,接著因對五陰的深觀而得無相 無所有 離慢知見清淨等體證.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佛陀就講
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得空」,體悟到空性、體悟到法性,有見到法,他有體證到無常,
有體悟到無常,有體悟到法印,那麼能夠「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如
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空性之後,能夠繼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離開種種慢,有這一種 智慧見解,佛陀說:這是正確的。
「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一個人要真
正見法,才能夠真正做到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前面只是講個概略,後面「云何為聖
弟子及見清淨?」什麼叫做見解?也就是見法,「見」是包括見法、知見,知見不是用理
解的,而是要去體悟、體證的,怎麼樣才叫做見清淨呢?這個「見」都是包括要開悟啊!
你要見法啊!也就是「法眼淨」。怎麼樣才能夠法眼淨、見清淨呢?佛陀你是「法根、法
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請佛陀繼續深入開示,我們會如是的 去做、去體悟、去實修實證。
佛陀就告訴大家「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
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
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這裡開始越來越深入了,佛
陀這裡就提到,你要在禪修、止觀雙運的情況之下,深度的去善觀色無常,深度去體悟色
界一切的無常、磨滅、離欲之法。這裡的色無常,包括要大家溶入各種的聲音裡面,所謂
「觀音法門」。你要去體會色界的一切無常,聲音一樣都是一直在無常生滅變化,即生、
即滅,你要去體會「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 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 [空海法師]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佛陀就講
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得空」,體悟到空性、體悟到法性,有見到法,他有體證到無常,
有體悟到無常,有體悟到法印,那麼能夠「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如
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空性之後,能夠繼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離開種種慢,有這一種 智慧見解,佛陀說:這是正確的。
「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一個人要真
正見法,才能夠真正做到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前面只是講個概略,後面「云何為聖
弟子及見清淨?」什麼叫做見解?也就是見法,「見」是包括見法、知見,知見不是用理
解的,而是要去體悟、體證的,怎麼樣才叫做見清淨呢?這個「見」都是包括要開悟啊!
你要見法啊!也就是「法眼淨」。怎麼樣才能夠法眼淨、見清淨呢?佛陀你是「法根、法
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請佛陀繼續深入開示,我們會如是的 去做、去體悟、去實修實證。
佛陀就告訴大家「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
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
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這裡開始越來越深入了,佛
陀這裡就提到,你要在禪修、止觀雙運的情況之下,深度的去善觀色無常,深度去體悟色
界一切的無常、磨滅、離欲之法。這裡的色無常,包括要大家溶入各種的聲音裡面,所謂
「觀音法門」。你要去體會色界的一切無常,聲音一樣都是一直在無常生滅變化,即生、
即滅,你要去體會「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 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 [空海法師]
1尋伺喜樂一心
這是依止的必要過程,從有所依止到逐次放下,過程重要的是正念.
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你要進入初禪,是要離開欲界,
才能進入初禪,也就是你要放下很多世間的種種抓取、名利欲望,然後單純下來。就像我
們前幾天去禪修,你要放下種種,然後透過一些方法,才能夠進入初禪,再來繼續二禪、
三禪,因為你在欲界的時候,平常我們講話也多,頭腦裡面也很多的喋喋不休。當大家有
去禪修,就知道這樣靜下來,你坐下來、想要靜的時候,你腦海裡面怎麼樣?雜念很多,
一直在那裡喋喋不休,就是腦海裡面的語言。如果你的雜念還很多,表示你都還沒進入初
禪。你要進入初禪,這時候言語寂滅,也就是種種的妄念雜念,沒有了!你的心是很單純 的安住在方法上面,用出入息法,你就很單純的安住在呼吸的生滅上面。
頭腦裡面的那些雜念妄想,沒有了!叫做「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這裡是講覺觀,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一心,叫做初禪五支,亦即要進入初禪
的五個條件,尋、伺、喜、樂、一心。尋、伺,有時候翻譯作覺、觀,尋、伺就是找一個
理想的目標、找一個所緣,然後專心在那上面用功。如果我們以「出入息」為所緣,就是
在呼吸上面找到一個固定的點,過程都是屬於尋、伺的階段,然後你在上面繼續用功、深
入下去,你全身懂得放鬆的要領,很快就能夠有喜受、樂受產生。你專心一意的繼續用功,
就會有「一心」,一心一意的在上面用功。所以,「尋、伺、喜、樂、一心」具足,叫做 進入初禪。
尋、伺有時候又翻譯作覺、觀,這兩種有不一樣的地方,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禪定。
尋、伺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禪定,包括說一種專注,你一直專注在一點上面,也是一種尋、
伺,但是屬於世間的禪定。真正出世間法的禪定,是有覺、有觀的,當下就是「止觀雙運」
有覺、有觀,這裡是用尋、伺,就是用覺、觀來代替。所以,當你進入二禪的時候,「進
入二禪」就是尋、伺放下了,記得!如果初禪的五支經歷過之後,再來二禪、三禪、四禪,
就容易進入了,因為這是由粗到細,當你越入深定的時候,你發現太粗糙的這些,就會很
自然放下。所以,當你放下尋伺的時候,進入只有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禪,叫做覺、 觀。同樣的一個所緣,如果是在呼吸方面,同樣以出入息為所緣,繼續安住下去。
就好像心猿意馬的這一頭牛,有人說他要拉這一頭牛,拉得很辛苦,因為這一頭牛是
心猿意馬,已經奔跑習慣了,你要拉得很費力啊!所以常常不能夠安住在人中這裡,或是
不能安住在丹田這裡,常常跑掉,你都要常常要拉回來,必須要不斷的尋、伺。當你慢慢
的安止下來,慢慢的熟練之後,這一頭牛已經漸漸被降伏、安定下來,這時候你也不用刻
意再去拉,很自然安住在當下出入息的生滅上面,這時候你不用再去尋、再去找了,那一
頭牛乖乖的在那裡,我們就可以放下尋、伺,叫做「覺觀寂滅」。覺觀寂滅就是尋、伺放 下。 [空海法師]
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你要進入初禪,是要離開欲界,
才能進入初禪,也就是你要放下很多世間的種種抓取、名利欲望,然後單純下來。就像我
們前幾天去禪修,你要放下種種,然後透過一些方法,才能夠進入初禪,再來繼續二禪、
三禪,因為你在欲界的時候,平常我們講話也多,頭腦裡面也很多的喋喋不休。當大家有
去禪修,就知道這樣靜下來,你坐下來、想要靜的時候,你腦海裡面怎麼樣?雜念很多,
一直在那裡喋喋不休,就是腦海裡面的語言。如果你的雜念還很多,表示你都還沒進入初
禪。你要進入初禪,這時候言語寂滅,也就是種種的妄念雜念,沒有了!你的心是很單純 的安住在方法上面,用出入息法,你就很單純的安住在呼吸的生滅上面。
頭腦裡面的那些雜念妄想,沒有了!叫做「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這裡是講覺觀,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一心,叫做初禪五支,亦即要進入初禪
的五個條件,尋、伺、喜、樂、一心。尋、伺,有時候翻譯作覺、觀,尋、伺就是找一個
理想的目標、找一個所緣,然後專心在那上面用功。如果我們以「出入息」為所緣,就是
在呼吸上面找到一個固定的點,過程都是屬於尋、伺的階段,然後你在上面繼續用功、深
入下去,你全身懂得放鬆的要領,很快就能夠有喜受、樂受產生。你專心一意的繼續用功,
就會有「一心」,一心一意的在上面用功。所以,「尋、伺、喜、樂、一心」具足,叫做 進入初禪。
尋、伺有時候又翻譯作覺、觀,這兩種有不一樣的地方,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禪定。
尋、伺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禪定,包括說一種專注,你一直專注在一點上面,也是一種尋、
伺,但是屬於世間的禪定。真正出世間法的禪定,是有覺、有觀的,當下就是「止觀雙運」
有覺、有觀,這裡是用尋、伺,就是用覺、觀來代替。所以,當你進入二禪的時候,「進
入二禪」就是尋、伺放下了,記得!如果初禪的五支經歷過之後,再來二禪、三禪、四禪,
就容易進入了,因為這是由粗到細,當你越入深定的時候,你發現太粗糙的這些,就會很
自然放下。所以,當你放下尋伺的時候,進入只有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禪,叫做覺、 觀。同樣的一個所緣,如果是在呼吸方面,同樣以出入息為所緣,繼續安住下去。
就好像心猿意馬的這一頭牛,有人說他要拉這一頭牛,拉得很辛苦,因為這一頭牛是
心猿意馬,已經奔跑習慣了,你要拉得很費力啊!所以常常不能夠安住在人中這裡,或是
不能安住在丹田這裡,常常跑掉,你都要常常要拉回來,必須要不斷的尋、伺。當你慢慢
的安止下來,慢慢的熟練之後,這一頭牛已經漸漸被降伏、安定下來,這時候你也不用刻
意再去拉,很自然安住在當下出入息的生滅上面,這時候你不用再去尋、再去找了,那一
頭牛乖乖的在那裡,我們就可以放下尋、伺,叫做「覺觀寂滅」。覺觀寂滅就是尋、伺放 下。 [空海法師]
1止觀雙運開智慧
有所依止是第一步,懂得如理深觀更為重要.因緣觀無常想,才是深入的基礎.
我們要修止、修觀,然後「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你聞思之後,
要更進一步去實修實証,要止觀雙運,才能夠又體悟到更深的「三法印」、「四聖諦」。
修定、修止就是為了「止觀雙運」,以便對於四聖諦、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深觀,
但是很多人卻迷在禪定的種種方法與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這裡也是提供一面 鏡子,讓大家參考,因為這也是修行上,很容易走偏差的一個歧路、十字路口。[空海法師 ]
我們要修止、修觀,然後「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你聞思之後,
要更進一步去實修實証,要止觀雙運,才能夠又體悟到更深的「三法印」、「四聖諦」。
修定、修止就是為了「止觀雙運」,以便對於四聖諦、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深觀,
但是很多人卻迷在禪定的種種方法與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這裡也是提供一面 鏡子,讓大家參考,因為這也是修行上,很容易走偏差的一個歧路、十字路口。[空海法師 ]
0苦海是什麼東東?
[苦海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主觀造作而來]
一般人總以為自己所處的困境及苦海是別人及外在環境所加諸而來,
觀察週遭看看,即使同一事件對於不同人的衝擊及感受皆有所不同,
不僅影響程度不同,甚至連苦樂受也有所不同,究其原因,當然和個人
人格特質有關,簡單的講,就是和個人的習性直接相關,由此觀之,
可見苦海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主觀造作而來!
[苦海的內涵其實只是一堆繫縛而已!]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我們時常可以體會到的一種
解脫情境;不過這應該是一種在案牘勞形後的放鬆.另外一種繫縛
則是人主動往外追求所致的壓力,而更可行的定義應如禪宗六祖
慧能所言:"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是名繫縛!"
真正的苦海其實就是繫縛的堆積而已!
一般人總以為自己所處的困境及苦海是別人及外在環境所加諸而來,
觀察週遭看看,即使同一事件對於不同人的衝擊及感受皆有所不同,
不僅影響程度不同,甚至連苦樂受也有所不同,究其原因,當然和個人
人格特質有關,簡單的講,就是和個人的習性直接相關,由此觀之,
可見苦海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主觀造作而來!
[苦海的內涵其實只是一堆繫縛而已!]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我們時常可以體會到的一種
解脫情境;不過這應該是一種在案牘勞形後的放鬆.另外一種繫縛
則是人主動往外追求所致的壓力,而更可行的定義應如禪宗六祖
慧能所言:"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是名繫縛!"
真正的苦海其實就是繫縛的堆積而已!
0修行的績效指標:內心的苦跟不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自修自作證...
我生已盡:過去生起及造作的習氣已經消失了.
梵行已立:清淨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已經建立
所作已作:紅塵諸緣也已經善待善解
自知不受後有:自心確認不會再面臨生起的危險
======
詳細的指標:十個結縛
"我見、戒取、疑惑、貪欲、瞋恚"稱為"五下分結",
是五個繫縛眾生在下界(欲界)的結縛。
"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稱為"五上分結",
是五個繫縛眾生在上界(色界或無色界)的結縛。
具體的指標:內心的苦跟不安
在歷緣對境中,檢驗內心的苦跟不安.
自修自作證...
我生已盡:過去生起及造作的習氣已經消失了.
梵行已立:清淨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已經建立
所作已作:紅塵諸緣也已經善待善解
自知不受後有:自心確認不會再面臨生起的危險
======
詳細的指標:十個結縛
"我見、戒取、疑惑、貪欲、瞋恚"稱為"五下分結",
是五個繫縛眾生在下界(欲界)的結縛。
"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稱為"五上分結",
是五個繫縛眾生在上界(色界或無色界)的結縛。
具體的指標:內心的苦跟不安
在歷緣對境中,檢驗內心的苦跟不安.
0忍耐是不對的!
[一忍再忍,忍無可忍,重新再忍]
有修養的人
總認為忍耐是一種美德
因為覺得已經容忍了
別人的不完美
但除非可將此境界消化
否則必定帶來苦跟不安
時時造成內傷!
所以在修行過程
應該時時體認萬物的無常
經由觀察
集滅味患離
的過程
確實體認
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
而親證
愛盡,離欲,滅盡,涅槃
的各個當下況味
如此如實正觀
即可安住每一個當下
而非忍耐每一個境界!
有修養的人
總認為忍耐是一種美德
因為覺得已經容忍了
別人的不完美
但除非可將此境界消化
否則必定帶來苦跟不安
時時造成內傷!
所以在修行過程
應該時時體認萬物的無常
經由觀察
集滅味患離
的過程
確實體認
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
而親證
愛盡,離欲,滅盡,涅槃
的各個當下況味
如此如實正觀
即可安住每一個當下
而非忍耐每一個境界!
0涅槃-真正的快樂所在
在一般認知中,涅槃似乎和死亡有某種程度的相近,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在佛法中,涅槃所描述的其實是
貪嗔痴止息的狀態!
看看金剛心總持論中對於無餘涅槃的定義:
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同到不動心中,
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由上所述,可知
涅槃所描述的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狀態,
因為之前的修持,己經使自己充分體認
無常,苦,空,無我
而已經可以和大自然的律動一致,
再無成敗得失,
任那萬物
生時生,滅時滅,
時時 浸泡在法喜中,
活在當下 心不隨轉.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在佛法中,涅槃所描述的其實是
貪嗔痴止息的狀態!
看看金剛心總持論中對於無餘涅槃的定義:
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同到不動心中,
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由上所述,可知
涅槃所描述的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狀態,
因為之前的修持,己經使自己充分體認
無常,苦,空,無我
而已經可以和大自然的律動一致,
再無成敗得失,
任那萬物
生時生,滅時滅,
時時 浸泡在法喜中,
活在當下 心不隨轉.
0寂滅為樂:聖嚴法師此世最終的教導
「寂滅為樂」:寂靜涅槃最為快樂。這是佛陀的教導,所有快樂之中,以涅槃最為快樂,涅槃是什麼,粗淺地說,「一切貪瞋癡的永遠止息叫涅槃」,但是更深入的解釋與修行方法,仍然要到佛法中體會。
簡短的解說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用白話來解說,就是「一切現象是無常的(諸行無常),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是生滅法),凡是生起的都會消逝(生滅滅已),涅槃寂靜是最究竟的快樂(寂滅為樂)。」
簡短的解說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用白話來解說,就是「一切現象是無常的(諸行無常),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是生滅法),凡是生起的都會消逝(生滅滅已),涅槃寂靜是最究竟的快樂(寂滅為樂)。」
0依止的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也體現在其需求的層次]
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Maslow),
對人類需求的層次界定如下: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愛與隸屬的需求
4.受人尊重的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
6.超越需求
======
以上的需求層次可大略對照到
佛法中欲界,色界,無色界
以及人世間職業,事業,志業
的三個層次,
這三個層次
也可作為檢驗生活層次的千差萬別,
所以在尋求依止(或寄託)的選擇時,
應有所體認,
[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因為
志乎高者得清涼;志乎低者皆熱惱,
但層次的提升也並非一蹴可幾
總是要經過聞思修證
並具足善根福德因緣
才得以從容自在.
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Maslow),
對人類需求的層次界定如下: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愛與隸屬的需求
4.受人尊重的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
6.超越需求
======
以上的需求層次可大略對照到
佛法中欲界,色界,無色界
以及人世間職業,事業,志業
的三個層次,
這三個層次
也可作為檢驗生活層次的千差萬別,
所以在尋求依止(或寄託)的選擇時,
應有所體認,
[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因為
志乎高者得清涼;志乎低者皆熱惱,
但層次的提升也並非一蹴可幾
總是要經過聞思修證
並具足善根福德因緣
才得以從容自在.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00聞思修證的大要
這篇網誌其實我是以聞思修證的分類來整理的,0表示聞思,因為修行的過程,法義的聞思真的相當重要;1表行,即身體力行,日常歷緣對境的作法;2則表證,即內心上可自行檢驗.另外9則為養生的心得摘要,謹此.
24空有不二,自他不二
理入即可得,因為從因緣觀,無常想,我們即可得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
Why?(理入架構) | How to do?(歸零和置心依止) | What to check?(體驗和檢驗) |
好像有什麼,其實沒什麼! 為何團團轉,皆因繩未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五陰熾盛,六根抓取! 何謂快樂? 多巴胺的啟示:源於期待滿足 大腦皮質不亂放電,當意根滿足 (意識=見聞覺知;意根=恆審思量) 前念今心後念念念相續不斷是名繫縛 To be or not to be?價值觀? Somebody's mercy is no good! Much ado about nothing!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 任人打扮 法次法向:聞思修證止觀雙運 三法印四聖諦四念處五陰六入處; 熄滅貪愛就是涅槃 寂滅為樂 |
001234 38/46 20/80 7/21 00:無我無我所不相在! 00: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00:無常因無常緣云何無常 00:諸法皆空自由自在 00:黑洞的體驗或觀察 00:緣起甚深 00:熱症冷藥 冷症熱藥 00:一切都是法界的因緣 00:一切都有上帝的美意 0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 1234: 自依法依莫異依!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四念處-心的導引(唯一道路!) 止觀雙運-尋伺喜樂一心 因緣觀-諸法因緣生,緣起甚深 無常想-集滅味患,修習多修習 界相應 五陰六入處:心行流動的流程 慎勿信汝意 汝意不可信 純想即飛 純情即墜 收攝六根淨念相繼... 微笑觀呼吸...(一行禪師36計) |
exp=甘願:苦集滅道 緣起甚深 exp=無我:ex睡中地震 exp=超越:看清萬事萬物的本質via因緣觀無常想ex五欲染習無有饜足 check: 職業 事業 志業? 人前人後是否一致? 我已度疑離於猶豫? 歷緣對境苦跟不安? 十個結縛:{五下分結 五上分結 四食:{粗糰食細觸食意識食識食 欲愛色愛無色愛:三界的依止; 空三昧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清淨 見山是山(著有)-不是山(著空)-又是山(空有不二自他不二無住生心); Tutors: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阿姜查) 四念處是心的導引(向智尊者) 每一步都是無上驚奇(一行禪師) 依止於法界而無我(空海法師) 基本規範: 不殺人不放火要負責要付錢 |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